1994年11月16日,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鮮蒜發(fā)布反傾銷令,從此中國鮮蒜出口美國要繳納376.67%的反傾銷稅。
山東某貿易公司(以下簡稱“該公司”)聯合其生產工廠,在2008年獲得了18.88%的稅率,該稅率在當時并無優(yōu)勢。2014年以后,由于美國的反傾銷審核越來越嚴苛,很多零稅率的企業(yè)再度被審核的時候變成了高稅率,該公司的稅率反而成了全國的低稅率。一時間,美國很多進口商找到該公司,并向其下訂單。
眼見新的發(fā)展機會到來,該公司喜出望外。然而該公司忽略了一個問題,就是與之綁定應訴的生產工廠注銷了。根據美國反傾銷的法律法規(guī),應訴主體如果是出口商,那么該出口商需要與其供貨商一起適用“捆綁稅率”(exporter-producer combination rate),出口商無法單獨使用稅率。在此情況下,該公司聯系了之前工廠的股東們又重新注冊了工廠,名字也沿用了之前工廠的名字。但是之前的工廠名字是“xx有限責任公司”,新注冊的工廠名字是“xx有限公司”,比之前少了“責任”二字。
盡管該工廠的英文名字還跟之前一樣,但是美國商務部在審核過程中還是發(fā)現了該公司名字的差異,最終給了該公司376.67%的高稅率。
從這個案例中,我們得到的啟示是:反傾銷應訴是場持久戰(zhàn),當前看似不理想的稅率,隨著形勢的變化,在日后可能是一個新的機會。